楞嚴咒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Shurangama Mantra 梵文大佛頂首楞嚴咒.開寶四年刻.北宋公元971年

楞嚴咒,又稱首楞嚴咒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等,出自於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七,全咒分為五會,共計427句、2620字,是漢傳佛教日常課誦咒語中最長的神咒,載於《禪門日誦》等課誦文本的早課[1][2]

楞嚴咒之名是一般的習稱,經中稱作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,而「摩訶.薩怛多.般怛囉」(梵語:mahā-sitātapatra)即「大白傘蓋」之意[3]。因此,此咒即是大佛頂白傘蓋陀羅尼(梵語:tathāgatoṣṇīṣa sitātapatrā dhāraṇī),為持明咒藏佛頂部中咒語,現存梵本及漢、藏、西夏、回鶻、蒙語多種譯本[4]

名稱[编辑]

大佛頂白傘蓋陀羅尼具名「一切如來頂髻白傘蓋佛母無能勝遍能調伏陁羅尼」(梵語:stathāgato uṣṇīṣāṃ sītātapatraṃ aparajitaṃ pratyaṅgiraṃ dhāraṇī)[4]

課誦歷史[编辑]

在南宋和元代,佛教禪林在每年結夏安居訂下三個月的楞嚴會。於安居中為除魔障,設楞嚴,每日眾僧集誦楞嚴咒,稱楞嚴會[5][6]。又每逢節日、祈福、薦亡等會持誦楞嚴咒。到明、清之際,發展為禪寺日課之一[1]。明代佛寺的課誦文本,例如收錄在嘉興藏的《諸經日誦集要》,其中即包含了楞嚴咒。

楞嚴經中緣起[编辑]

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一稱阿難一人於所在城市,次第乞食,途經妓院,遭大幻術。摩登伽女數論師的先梵天咒,勾攝阿難進到室內,將要毀壞其比丘戒戒體

釋迦牟尼佛知阿難咒術纏身,於是大放光明,出千寶蓮花,中有佛化身,結跏趺坐宣說大佛頂首楞嚴神咒。又敕文殊師利菩薩以此咒往護阿難,破除惡咒,將兩人帶回。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以此為引,開示有名為大佛頂首楞嚴王的三摩地,其主旨圍繞在「常住真心性淨明體」,並在卷七講述首楞嚴神咒及其建壇結界之法。

註疏[编辑]

清朝乾隆年間,華嚴宗僧人伯亭續法作《楞嚴經灌頂疏》,其特色是對《楞嚴咒》有詳盡釋義,爾後被單獨抽出成為《楞嚴咒疏》。

参考文献[编辑]

  1. ^ 1.0 1.1 邱惠敏. 大家來學〈楞嚴咒〉. 人生雜誌電子報. 2015, (381). 
  2. ^ 蘇全正. 清末臺灣佛教臨濟宗課誦經典探析 ──以《禪門日誦諸經》為例 (PDF). 圓光佛學學報. 2023, 41. 
  3. ^ 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——〈楞嚴咒〉與《楞嚴經》. 心靈電子報 775期. 
  4. ^ 4.0 4.1 辛漢威. 開寶梵本《大佛頂白傘蓋陀羅尼輪曼荼羅》解讀 (PDF). 
  5. ^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. 楞嚴會. 
  6. ^ 《夢粱錄》:「四月十五日結制,謂之「結夏」。蓋天下寺院僧尼菴舍設齋供僧,自此僧人安居禪教律寺院,不敢起單雲遊。自結制後,佛殿起楞嚴會,每日晨夕合寺僧行持誦經咒,燃點巨燭,焚爇大香。或有寺院,朝廷降賜錢會、匹帛、金銀錢,啟建祈懺會四十九晝夜,每日六時修懺,祈國安民,其僧人一刻不敢妄出,齋戒嚴肅,不敢觸犯,神天報應在目前。大剎日供,三日或五日換堂,俱都寺主辦,皆十萬檀信施助耳。蓋孟夏望日,乃法王禁足、釋子護生之日,自此有九十日,可以安單辦道。」

參閲[编辑]

外部連結[编辑]